微信图片_20180609183315.jpg

齐鲁网济宁6月9日讯 6月9日,在我国第十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孔子博物馆传习所”揭牌仪式暨“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在孔子博物馆、曲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该活动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曲阜师范大学和孔子博物馆联合举办。

微信图片_20180609183345.jpg

在孔子博物馆传习所揭牌仪式现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山东省文物局相关领导共同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孔子博物馆传习所”揭牌,并为传习所导师颁发聘书。现场还展示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并赠送给在场的曲阜师范大学师生、孔子博物馆员工,让大家通过阅读感受古籍之美,汲取典籍智慧。“因为古籍应该说是咱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好古籍实际上是保护好咱们民族的记忆,这是非常关键的。”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告诉记者,希望能够把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传习所这种方式保留和传承好。

微信图片_20180609183328.jpg

据了解,古籍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千百年来历经消磨损毁,其留存得益于修复技艺的补救保护。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工艺门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传统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中的“师带徒”方式进行创新,在全国部署建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聘请古籍修复领域著名专家担任导师,带领学徒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传授技艺。随着孔子博物馆传习所的成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牌的传习所已有25家。“孔子博物馆传习所重点工作是要修复孔府档案,因为孔府档案有400年历史,延续不断内容很丰富。但是出版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粘连、破损问题,没有办法充分地反映文字的成果。于是就要先做一些修复的处理,把它修复出来,然后再进行整理出版,所以传习所的工作还是非常重要的。”张志清告诉记者。

微信图片_20180609183559.jpg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国家图书馆共同研制的古籍保护箱也亮相活动现场,其应用多项先进的航天技术,结合原材料、环境监控和物联网网络管理,真正为中华古籍筑起“安全屋”。“这个古籍保护箱,在箱门关上之后就是一个完全密封的环境,火烧等情况是完全能够应付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设计师丁国元向记者介绍,古籍保护箱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能够把箱内所有的空气全部置换成惰性气体,更好保护箱内文物,同时箱子里还有一个多功能仪,能够实时监控箱内的环境参数还有定位的功能。

微信图片_20180609183336.jpg

微信图片_20180609183353.jpg

在“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现场。曲阜师范大学众多师生参与了碑刻传拓、古籍修复技艺演示、木板年画刷印、《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复制书页抄写等古籍修复互动体验,碑刻传拓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碑帖制作技艺》传承示范点”——曲阜市文物商店非遗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以擦拓为主的曲阜特有的碑帖拓制技法;木板年画刷印展示的是孔府门神版画的刷印技法,现场使用的门神木板是孔府珍藏的明代门神木雕版的复制板,这些活动以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古籍修复技艺的活态传承、活力展现。“今天参加这个古籍修复活动,感觉很有意思,动手来做就发现确实和想的不太一样。”曲阜师范大学学生田颖告诉记者,她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看了这种古籍修复活动之后对传统文化会更加感兴趣,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我本身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身体力行去传播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和传承者。”

闪电新闻记者 贾鑫 曲阜台 曹大鹏 崔蕾 济宁报道

责任编辑:贺晓菲